更新时间:2025-09-04 04:02:45
评分:B+7.7(暂定) 不错的电影,细节有侘寂之美,有浪漫的余温,但整体没能太感动我—和观看方式、状态(不够投入)有关系。 有以下两个原因-影片本身和主流电影以及蔡明亮自身电影内容、风格的差异。 首先,由于对本片溢美之词颇多,以为是对迷影情怀浓墨重彩的描绘,实则不然。因此开始没找到合适的观看方式,和传统剧情片中被推着步步前进、被刺激着情绪、带动着节奏的体验大为不同。本片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和影片中的剧院一样-只是轻微地邀请你做客幽灵剧场。 电影淡化叙事,甚至不描绘人物(个体意义上的),转而刻画环境与氛围。亦或是说铭刻、记录一个已经消逝的传奇故事的侧影、痕迹-也即“侘寂”。 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促使观众改变观影方式-主动参与营造和体验,甚至在细节中发现诗意与戏剧性。但这种过度的留白和不引导、不介入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影片颇为暧昧(当然这并非缺点),另一方面使得其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降。即便视听方法/场面调度必然和主题相关(昨日辉煌落寞,只可循迹捕捉),但仅凭借吉光片羽去影射、重构那个庞大的旧梦,这是观众想象力的所能达到的吗? 其次,本片在蔡明亮作品清一色情色气质的作品脉络中也是一颗独树一帜的奇珠。蔡明亮这次彻底不再猥琐,甚至有了些严肃的怀旧风气。原来大师不拍情色也能拍好啊-即便少了一点活泼灵动。 尽管有内容等方面的差异,蔡明亮对环境细致入微捕捉、对情绪的外化影射(现象学的特色),功力依旧深厚-这是风格所在。 和前作《洞》一样,本片设立于一个带有预言和末日色彩的废墟场景,室外下着雨,落寞的剧院,只有放映机和脚步声,萧条破败之间只有海报和霓虹招牌(透着赛博朋克气息)彰显着过往的繁荣。围绕着影厅的是环状逼仄的空间。电影院仿佛树干,散发着微薄的能量,用来滋养几个鬼魂。 静观的摄像机将长镜头对准场外空间和闲人幽灵般的行动,再回到同样冷清的场内,如此反复。场内仅拍摄人的动作和反应,搭配原声音轨,几年后阿巴斯的《希林公主》则更进一步-只拍这一场景。而固定机位下剧院阴蔽的空间更为沉寂,微弱的声音稀松地勾勒、揭示着画外空间。 对环境独具慧眼的捕捉宛如纪录片一般,诗意从真实的细微处悄然流露,影片也被赋予浑然一体的情绪性氛围。影片通过一个个场景的绵延和交叠,氛围逐步渲染深化。最后,电影带我们走入了那个剧场,切身感受到并和那个空间融为一体,完全置身其中,甚至电影空间从银幕渗透到了周围的现实环境。 本片没有对人物的集中刻画,但一种个体性的孤独却昭然若披。每个人都像再末日时分前来朝拜的苦行僧,彼此有着共同的梦想,却少有交谈。 最后,主人也黯然离去,人去楼空,唯食物还残存着一点余温。去年的电影《高弧慢球》对此应当有所借鉴,都是曲终人散的故事。 本片极致的慢速使得动作成为深渊中无对象的盲目行为,时间不是被放慢而是被悬停和冻结了。80分钟拍出了世纪般的沉缓,但不得不提-信息量的确过少。 其次,本片在语言上是沉默的-即便声音始终没有缺席-直至45分钟才出现第一句震惊的台词:“这个戏院有鬼。” 关于两部电影的时间关系很多人分析了,我没看过就不添乱了。空间方面的确可以考究,等重看拉片。 本片不断被推荐,一直没舍得看,今日一睹杰作真容。刚听完蔡文晟和波长的播客,也看了《迷影》,或许影院的落寞也是迷影时代之终结吧,但迷影精神和梦想不会消亡。(见另文:《迷影》:迷影之后,何去何从?) ps.有机会一定要去影院再看。(前提要看《龙门客栈》) 25.9.1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爱在三部曲-重温札记/简评
下一篇:如果《捕风追影》性转